暑假期间,信息工程学院“深耕梨园沃土,赋能产业振兴”——宿州学院大学生赴宿州市砀山县对梨园实地产销调研队”,以“科技赋能梨乡,青春绘就丰收”为主题,在辛政华教授带领下,深入砀山产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行动聚焦农业现代化痛点,获得安徽省农垦集团砀山果园场有限公司全程协作,旨在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传统果业注入数字动能。

砀山素有“中国梨都”美誉,其种植史可上溯至秦汉时期。实践队通过查阅地方志、走访老果农,梳理出果园场发展轨迹: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国营农场,到市场化改革中的技术革新主体,再到当前绿色农业示范基地。果园场技术负责人透露,现阶段面临三大核心课题——极端天气加剧病害传播、种植成本攀升压缩利润空间、有机认证标准对生产流程的严苛约束。针对这些瓶颈,实践队提出“智能感知+精准干预”的解决路径,获得果园场管理层的积极响应。

实践团在梨园的实地调研中,系统记录了果园现代化管理的全景图谱,果园全面推行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方案,现场可见每隔20米布设的太阳能杀虫灯阵列、按虫情测报数据动态调整高度的粘虫板矩阵,以及性诱剂迷向线编织的生物防治网络,配合橘小实蝇诱捕剂等生物制剂,构建起多维度、立体化的病虫害阻截体系,彰显出果园场对绿色农业发展的坚定承诺。
在病虫害数据采集环节,实践团采用高分辨率单反相机、无人机航拍等多设备协同作业,累计拍摄高清病害症状图片2300余张,录制虫害发生发展过程视频47段,涵盖梨黑病、轮纹病、梨小食心虫等12类主要病虫害。通过系统梳理这些影像资料,团队深刻认识到建立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的迫切性——现有的人工巡查模式存在24小时以上的病情反馈滞后,难以满足精准防控需求。

返校后,实践团将搭建病虫害数字孪生模型,运用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开展图像识别训练,计划在秋季梨果膨大期开展田间验证,通过部署智能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温湿度、光照等18项环境参数,结合历史病害数据构建预测模型,最终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数字果园”解决方案,用科技力量为绿色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撰稿:王豹 王柯柯 二审:张万礼 三审:崔琳 编审:邢雪娥 编号:25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