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测绘工程学院近年来积极探索思政课堂新模式,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发挥地学天然优势,着力打造课程思政实习第一阵地。学院相继开辟了巢湖北山、皖南黄山和皖西大别山三个课程思政实习基地,并设立了巢湖皖14井、金寨红军广场、花石乡大湾村、梅山水库、西递宏村、黄山、皖西大裂谷等共计28个思政教学与体验实习点。今年4月至5月,宿州学院地理科学专业的在校本科生相继顺利完成本年度系列思政课程实习活动。这已经是地理科学专业第三个年头在实习中开展思政新模式探索,三年来,该专业学生实习里程累积达5000多公里,累计有780人次参与实习。
本次地理实习课的第一阶段于4月7日在皖南黄山正式拉开序幕。在为期一周的实习时间里,通过带队老师的细致讲解、实地参观考察以及与游客的深入访谈调研,同学们沉浸式地感受到了祖国大好河山之美和文化魅力。他们在探索黄山亿万年演化的地质历程中揭示了地质地貌的奥秘,在青砖黛瓦、马头墙独特的建筑风貌中领略了徽学的灿烂多彩。经过长达8个小时的艰难山路攀爬,同学们亲身体验了祖国山河的壮丽与秀美。通过这次实习,同学们践行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深刻感受到了地质演化、地貌形成、植被演替等知识的生动现实。这不仅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也进一步坚定了文化自信。
实习第二阶段在4月22日的巢湖北山地质实习中展开,实习期间,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外聘实习指导教师杨林根,杨老师默默坚守地震监测岗位40载,荣获“全国地震先进工作者”和“安徽省劳动模范”等荣誉,40年来坚守初心、风雨无阻,杨老师还亲自带领大家参观并体验了地震井的监测机理。本次实习行程还包括安徽省地质博物馆认知和区域构造探索、巢湖六公里徒步拉练、金钉子地层剖面界限申报区产状测量、实习馒头+咸菜忆苦饭等环节构成,通过参与这次实习,同学们被杨老师坚守皖14井、从事地震监测工作40年的感人故事所深深打动,杨老执着的精神激励着大家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阻力时,脚踏实地、努力学习、开拓创新、力创佳绩。
大别山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而得名,成为江淮地区的分水岭。本次实习的第三阶段已于5月29日圆满结束。大别山历经亿万年演化,造就了如今的雄浑壮丽之景。在实习期间,同学们穿梭于大别山山前沉积的皖西大裂谷,耳畔似乎回响着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枪炮声;在革命老区金寨,同学们举行了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的仪式,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寄托了对革命先辈的深切哀思;随后,大家参观了金寨县革命博物馆,无声的驻足仿佛在向先烈述说,逝者已安息,如今的山河无恙。同学们还参观了新中国建造的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混凝土连拱大坝——梅山水库,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奋斗者的激情岁月;在大湾村陈泽申家门前,依稀可见习近平总书记与村民共谋脱贫攻坚的身影……通过此次实习,同学们深刻感悟到历史的积淀,领略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崇高精神,体会到了国家富强的自豪。大家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探索真理,不断前进;要继承先烈遗志,坚定理想信念,永远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本年度的宿州学院大学生地理实习已暂时告一段落。作为此次地理实习系列思政实践活动的带队教师,环境与测绘工程学院的孙朋博士表示,我们应充分发挥地理实习课堂的优势,创新教学模式,打造思政“大课堂”、构建育人“大平台”。思政教育不仅要落地生根,更要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培根铸魂。只有持续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不断优化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时代新人,他们将是未来民族复兴重任的担当者。
经过近几年的实习思政课建设,环测学院积极践行“知行合一”与“立德树人”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成功打造了一种全新的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们积极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通过实地学习和了解思政课知识,实现了“沉浸式”的参与和感悟,从而实现了思政时空上的融通与跨越。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注入了新的活力。
(撰稿:孙朋 徐国伟 审核:张海洋 编辑:邢雪娥 新闻编号:240645)